当前位置:首页 > 旅遊動態 > 景區動態
作者: 來源:“石林融媒”微信公眾號 發布時間:2025-07-28
當下,雲南石林風景區正迎來一場發展質變。 當地依託資源優勢,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避暑遊,深挖民族文化、非遺產品等拓展景區多元業態,帶動周邊村落發展旅居產業……石林,正從傳統的“門票經濟”模式中突圍,闊步邁向兼具“國際範兒、文化範兒、學術範兒、少年範兒”的全域旅遊新天地。 即日起,人民網雲南頻道推出系列報導,通過文字與鏡頭,呈現出石林景區文旅轉型的生動實踐。
影視IP賦能,文娛活動精彩落地; 旅遊模式陞級,“一日遊”向“研學遊”“旅居遊”轉型; 文創產品火爆,阿詩瑪IP冰柜貼年銷超10萬件……近年來,雲南省昆明市石林風景區(以下簡稱“石林景區”)頻頻“出圈”,世界自然遺產、世界地質公園活力盡顯。
近日,人民網雲南頻道專訪石林風景名勝區管理局黨委書記、局長趙曉梅,聚焦石林景區的轉型陞級路徑,解碼石林景區從“觀光勝地”向“體驗高地”“文化名片”“生活方式”的轉型之路,探尋“全域旅遊”發展新模式。
石林景區。 人民網尹馨攝
人民網雲南頻道:在雲南省全面推進旅遊業轉型陞級、實現高品質發展的戰畧背景下,作為雲南旅遊“金字招牌”的重要組成,石林風景區如何精准“畫像”,打造“全域旅遊”模式?
趙曉梅:石林作為世界自然遺產、世界地質公園,以喀斯特地貌和阿詩瑪文化雙IP聞名。 錨定雲南“3815”戰畧發展目標,石林風景名勝區正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。 近年來,景區打破傳統門票經濟束縛,以全域旅遊理念為引領,通過文化賦能、科技驅動、業態創新等戰畧舉措,實現從單一觀光向深度體驗的轉型。
在頂層設計上,石林景區以《石林全域旅遊發展規劃》為綱領,構建“一核引領、三帶聯動、全域融合”的空間格局:“一核”即强化石林覈心景區世界級資源的保護與高品質觀光體驗; “三帶”是打造民族文化體驗帶、鄉村休閒度假帶、生態康養運動帶,實現空間延展; 全域融合則是打破景區、行業圍牆,推動旅遊與農業、文化、體育、康養等深度融合,建立“旅遊景區+平臺公司+鄉鎮+社區”的高效協同機制。
細雨中的石林遊人如織。 人民網尹馨攝
人民網雲南頻道:過去依賴門票收入的模式已難以滿足景區發展需求,管理局如何打破“門票經濟”的瓶頸,實現旅遊轉型陞級?
趙曉梅:為破解“門票經濟”困局,石林風景名勝區推進門票“減法”與“加法”並舉,推行會員優惠、延長有效票期、周邊市民减免票等惠民政策。 其次,新增全域景區內二次消費(特色交通、高品質餐飲、深度導覽)、文創產品、特色住宿(如石頭寨、五棵樹村民宿集群)、夜間篝火狂歡旅遊項目。 最後,做好“乘法”,重點培育休閒度假、文化體驗、研學旅行、商務會展等高附加值業態,取得了顯著成效。 當前,景區非門票收入占比已從過去的不足20%提升至近40%,旅遊消費結構日趨健康。
今年,石林景區上線新票務系統,遊客可通過小程式購票、領取消費券(覆蓋吃住行遊)等。 現時系統已接待155萬人次,發放消費券1270套。
小石林。 石林風景名勝區管理局供圖
人民網雲南頻道:為進一步提升國際影響力,石林景區如何提高服務標準,打造優秀旅遊目的地?
趙曉梅:我們從創建國際旅遊品牌入手,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,强化入境遊客服務保障,不斷夯實景區的接待基礎。 在國際化服務方面,全面推行多語種標識和解說系統,在景區關鍵區域系統設置涵蓋英語、日語、韓語等常用外語的多語種標識牌與遊覽導圖,有效消除語言障礙,為境外遊客提供清晰、便捷的自主遊覽指引; 引入國際國內先進服務理念培訓一線員工,為境外遊客提供精准的旅遊諮詢、導遊講解等服務; 與國際知名旅遊平臺深度合作優化預訂及評價體系,積極爭取國際永續旅遊認證,顯著提升石林品牌形象。
人民網雲南頻道:石林景區如何深挖文化資源,打造文化IP?
趙曉梅:石林景區圍繞國家級非遺“阿詩瑪”傳說,打造覈心文化IP,通過節慶活動IP化運營,形成“季季有主題、月月有活動”的活動行銷矩陣。 2025年湖南衛視《乘風2025》在石林錄製,藝員與地質奇觀同框畫面觸達億萬觀眾; 人氣主播董宇輝探訪視頻引發全網熱議,推動景區百度搜索量環比增長280%。 我們還推出“影視拍攝基地”旅遊項目,遊客可打卡《阿詩瑪》《西遊記》《慶餘年》等取景地,走進嚮往的風景,實現從“流量曝光”到“線下體驗”的閉環。
我們在景區裏多個景點展現融入實景的沉浸式阿詩瑪文化演繹場景。 通過原汁原味的表演,展現當地獨特的民俗風情,創新“步移景換、戲隨境生”的展演模式,讓遊客積極參與,不再是旁觀者,也讓阿詩瑪傳說有了呼吸感和時代感。 暑期以來,參與式體驗的遊客占比已達72%。
文創開發也有新意,我們成立“石林文創中心”,推出以石林石頭、撒尼刺繡圖案、阿詩瑪形象為覈心的系列文創,盲盒、雪糕、購物袋等成為網紅打卡伴手禮。
石林撒尼人泛舟湖上為遊客表演。 石林風景名勝區管理局供圖
人民網雲南頻道:下一步,石林景區將如何進一步釋放鄉村聯動共創共富的旅遊“富民效應”?
趙曉梅:景區與鄉村聯動,重點打造“五棵樹—糯黑—矣美堵”彝族風情走廊,發展精品民宿集羣(如石頭寨、五棵樹等村寨)、特色農家樂、農事體驗; 推動萬家歡藍莓莊園、杏林大觀園等農旅綜合體項目,實現“田園變公園、農房變客房、農產品變旅遊商品”。
同時,景區服務、環衛、安保等崗位優先本地用工,當地語系化率超90%; 組織村民參與民宿經營、特色餐飲、手工藝製作、農產品銷售; 建立旅遊反哺基金,部分門票收入用於支持周邊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; 推廣“景區+村集體+農戶”的利益聯結模式。 近年來,通過對五棵樹村等搬遷村落實施產業扶持,帶動900餘家旅遊主體、1萬餘人就業,實現“保護遺產—惠及民生”雙贏。
另外,景區創新實施“四度七員”服務體系,培育專業服務隊伍1000餘人。 建立“綠色馬甲”志願服務機制,節假日全員在崗為遊客提供諮詢、導覽及應急幫助,提升服務溫度。 建立覆蓋全域的旅遊商戶信用評價體系和“紅黑榜”制度; 推行“30天無理由退貨”; 設立旅遊巡迴法庭和聯合執法隊伍,維護遊客權益。
當前,石林景區持續深化“鄉村旅遊合作社”覆蓋廣度和運營能力,打造“石林禮物”區域公共品牌,提升農產品附加值。 探索村民以閒置資源入股旅遊項目,共亯資產收益。 大力發展旅遊電商,培訓村民直播帶貨,釋放更大富民效應。